中国农产品出口多数属于以原料或半成品为产品特征的“代工农业”。不过,1月2日,一家民间研究机构发布报告认为,这种代工农业在土地利用效率、农民利益保障方面都存在风险。
社会资源研究所(SRI)在这份名为《代工农业-中国番茄制品供应链社会和环境风险研究》的报告中,试图以加工番茄为例,还原在代工农业供应链上游生存的中国农户、季节工和加工企业的生存图景。在中国境内生产的番茄制品,大部分用于出口,其中超过98%的产品为桶装番茄酱。番茄酱的内销比例仅为5%。SRI在番茄主产区新疆、内蒙古、宁夏,访谈了139名利益相关者。
调研发现,由于依存于国际市场,这种代工农业的市场风险更大,对搜集和分析市场形势的要求更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即便是一些加工企业,对市场情况也是不够了解的。农户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严重。”社会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吴晨告诉财新记者,由于近几年国际番茄市场供过于求,导致农民番茄交售困难,2010年、2011年情况尤为严重。
目前,在番茄种植阶段,农户种植仍是主要方式。企业既与大户直接签订种植合同,也委托经纪人来代签小农户的种植合同。在企业和大户之间,较容易形成稳定的履约关系。然而,调查发现,经纪人与小农户签订的合同,对双方的约束意义都不大。
吴晨表示,基本没有企业会直接不履约,但在供过于求的年份,加工企业会通过压低番茄质量评级,来减少自己的亏损。“如果需要番茄时,可能扣10%的杂质,但在番茄交售困难时,一般人会被扣掉15-30%的杂质,最多的一些人被扣掉了50-60%的杂质。”
同时,报告显示,加工企业也会通过控制准运单发放进度来控制番茄交售。比如,2011年,一些经纪人开始炒作手中的准运证,这些本来应该按照合同发放到农户手中的准运单据,一张被炒买到1000-2000元钱。最高将会拿走农户80%的利润。一些番茄只能烂在地里。“2012年我们亩产7吨,有2吨都烂在地里,心里真是在流血啊。”一位新疆昌吉州农民向调研人员表示
而据报告,由于国际采购商对质量追溯体系的要求,近年来以中粮为代表的农业食品企业提出了全供应链管理模式,从农户手中租赁耕地自行种植,再雇人从事日常田间管理。企业自建基地的比例从2008年开始,一直在持续上升。虽然企业会通过3-5年的短期合同来避免价格风险,但由于过往几年番茄制品的国际采购价一直低迷,为了降低耕地产量,加工企业采取了粗放管理方式,或者将租赁的耕地二次承包出去,有的耕地则直接抛荒,造成耕地资源严重浪费。部分龙头企业在单个地方的土地承包规模即以20万亩计。
此外,报告认为,供应链中利益机制也有不合理。在过去三年中,中国的加工番茄种植者,以及加工企业普遍处于生计难以维系的状态。欧美品牌企业则持续盈利。
吴晨告诉财新记者,报告注重于呈现问题,这些问题有待各方共同研究解决。报告认为,政府需要对代工农业的效益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调整相关政策。 欧美品牌企业则需要考虑如何做到与农户、加工企业共担风险,以保证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和品质。
同时,报告认为,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耕地已经在逐步流转,将形成以家庭适度规模和个人/企业大规模种植为主的经营模式。加工企业将有可能真正通过订单来约束和保证原料交易行为,不应盲目介入原料种植环节,以高额成本管理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