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对于年过七旬的闫理岗老人来说,过去的一个月里,一部小灵通几乎就没离手。“有事你就打我手机啊,就是这个小灵通,信号不好的话我再用座机给你回过去哈。”每每接完一个电话,他都不忘叮嘱几句,生怕错过了重要信息。一个月的时间里,他频繁往返于即墨市区和相距三十多公里的岚西头村之间,花费了数百元车费,只为了一件事,帮村民卖掉近三万斤滞销的大葱。
“你看看,我前两天刚在超市买的一把小葱,就几根,三块钱。”老人给记者展示其尚未撕去价签的购物袋。这一段时间,他密切关注着市场上葱价的变化,以便找准时机,将手里剩下的一千多斤大葱尽快卖出去,兑现自己一个月前对村民的承诺。
“你的这些葱都给我吧,我要是能卖出去,就把钱给你;卖不出去的话,也会想办法帮你分出去,不能让它们就这么烂掉。”一切还要从一个月前的这场对话谈起。
三月末的一天,闫理岗去即墨城外段泊岚社区岚西头村看望姐姐,偶然间了解到村中的一位种葱大户家中滞存了两三万斤的大葱,因为卖不出去,正准备扔掉。“他家里有七八亩地,种了好多葱,到城里来卖,一天卖个一百二百斤的不够油钱,所以就想毁了。”勤俭惯了的闫大爷看不得好好的大葱白白地浪费,便动了买葱的念头。因为当时身上只带了几百块钱,老人便将钱都给了该农户,但却被对方拒绝。“他说你要是要就都拿去吧,我不能要你的钱。”闫大爷告诉记者,因为对方的坚持,最终他决定帮他把这些葱处理掉。“我当时就想,我无论是卖也好,还是白送也好,只要别让他烂了就行。”说起卖葱的初衷,他这样告诉记者。
今年七十多岁的闫大爷退休已有些年头,他家住即墨市区,业余时间便帮社区维护一下治安、打扫打扫街道,是社区有名的热心人。“卖葱”对他来说并不是头一回,几年前,他还曾自愿帮人卖过上百斤的辣椒。谈到这儿,闫大爷将之归结为:“自己小时候过过苦日子,农民种地不容易,见不得浪费。”
回到即墨市区后,他开始四处联络熟人,动员一切能动员的社会关系,来为这几万斤大葱寻找下家。先是敬老院,然后是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甚至发动了当地电视台,“只要有人愿意要,就都免费给他们了,有一些葱卖也卖不上价。”老人笑呵呵地说。来自青岛某连锁企业的黄小姐就是这批大葱的下家之一,公司的负责人偶然从网络上了解到这一信息,便安排其前往即墨查看。“我们就去即墨看了一下这个大葱,这个大葱如果拿来卖的话确实卖不了,不是刚下来的新葱,我们拿回来后把其中一些好的重新挑选了一些,留了下来,大概有几百斤。”闫大爷的节俭给80后的黄小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就反复跟我们说,扔了挺浪费的,让我们年轻人要学会节俭。我们把这批大葱留下来也是想帮大爷解决问题,如果明年他的葱刚下来卖不了的话我们可以帮着卖一些。”黄小姐说。
与黄小姐一同前往即墨的还有几家企业的工作人员,经过他们的帮助,最终数万斤的大葱绝大部分已经脱手,还剩下一千斤品质较好的,闫大爷准备趁现在行情不错,拿到市场销售。“这些葱虽然不是新葱,但还挺好的,用来包饺子、包子,味儿比新葱鲜呢。”采访之余,乐呵呵的闫大爷还不忘向人“推销”自己的大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