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发改委发动的反垄断调查主要针对对象应该还是洋奶粉品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危机之下仍有生机。
洋奶粉降价恐将挤压国内品牌生存空间
从接受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公司表态来看,多数奶粉企业反应迅速、表态积极,其中惠氏成为首个公开认错的奶粉企业。
3日下午,惠氏营养品公司发声明承认涉嫌控制价格,惠氏同时还宣布了针对其旗下金装四维营养配方主要产品、“S-26智学因子”新配方奶粉系列产品的三大价格调整举措。另一方面,多美滋也宣布积极配合发改委的调查,并已着手准备产品降价方案,具体方案将另行公布。 而在7月2日晚间,国产高端奶粉生产商贝因美也宣布了将对主要品类婴儿配方奶粉标准出厂价格进行下调,但下调范围、下调时间尚未确定。
在持续发酵的奶粉价格反垄断调查与国内外多家企业相继宣布降价情况下,行业发展将会由此受到怎样的冲击?对此,分析人士的观点都不太乐观。
来自江苏某券商的一位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国内消费者对于崇尚国外洋奶粉的观点几乎已经根深蒂固,即使其产品降价也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扭转。此次针对奶粉价格反垄断的调查和洋奶粉产品降价反而可能会刺激市场对其的需求,并且进一步挤压国内奶粉企业的生存空间。”
农银国际指出,高端进口配方奶粉产品的消费者对价格并不敏感,惩罚成本可能会通过提高给分销商的批发价而最终转移到消费者身上。长期而言,如果反垄断调查成功地压低了进口配方奶粉的零售价格,这将会给本土的奶粉制造商带来负面冲击,因为他们同国际品牌的价格差距减少,产品的吸引力也就降低了。
国内上市企业受益行业环境危机之下有生机
从国内相关上市企业情况来看,自本月4日发布公告宣布接受反垄断调查以后,贝因美公司的股价在4日和5日已分别下跌5.48%、4.31%,另一方面,伊利股份、光明乳业公司股价近日也出现一定下跌,这些涉及奶粉业务的上市公司又是否会受到反垄断调查的波及呢?
记者为此致电上市公司了解情况,然而截止截稿时,伊利股份和光明乳业公司相关部门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上述分析师指出,虽然反垄断调查可能引起的国外奶粉集体降价行为会挤压国内企业生存空间,但对于大部分国产奶粉企业的直接影响比较少:“贝因美虽然是国产奶粉,但其产品在定价上一直与外资奶粉价格相当,近年来公司不仅很少下调出厂价格,终端价更是多次上涨,2012年年中,其终端价格上涨了8%到10%,此次公司宣布将下调产品出厂价格只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业绩。而另一方面,伊利股份虽然也涉及奶粉业务,但仅是企业大产业链下其中一部分;光明乳业的奶粉则更多是面对中低收入人群消费者,发改委的价格反垄断调查较少可能会涉及到它。”“从国内奶粉行业大环境来说,当前竞争格局对于国内奶粉企业来说也并不是没有机会的。国家政策上,管理层一直在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中小型奶粉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市场份额越发向龙头企业靠拢;行业竞争方面,洋奶粉产品占据国内高端市场,国产品牌则把持了中低端市场,行业从过去的无序竞争逐步向有序竞争过渡;需求上,二胎政策、新型城镇化发展及婴儿出生潮导致了中低收入人群对于婴幼儿奶粉产品的需求增长,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国内奶粉企业的发展。此次发改委发动的反垄断调查主要针对对象应该也还是洋奶粉品牌,因此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危机之下仍有生机。”上述分析师说道。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员金志耀指出,近两年配方奶粉行业整体的收入增速约在10—20%,销量和均价的提升大约各贡献一半的增速。而在行业价格下行后,中档及中高档产品竞争将加剧,预计终端价格300元/罐以上的高端产品进入调价范围的概率较大,未来180—300元之间的产品竞争将更加激烈。 行业让利消费者,未来奶粉企业的品牌力和管理效率比拼将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