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国内加大国际小麦进口力度以及价格高位引发托市收购预案停止,市场化收购渐成主导,使得粮源供给端阶段性供给宽松,麦价承压较为明显。
与此同时,面粉消费仍处于季节性淡季,加之饲用消费替代量处于低位,需求端对麦价的拉动效应不足。
新麦收购市场化特征渐显
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预案的提早结束,使得新麦收购市场化特征渐显,贸易商以及面粉加工企业逐步成为小麦收购的主力。但因托市收购数量较往年明显减少,使其对流通市场的挤压效应明显减弱,市场主体因价格高位运行,其采购积极性下降,新麦收购市场整体呈现“量减价稳”格局,局部地区麦价有所涨跌。
主产区方面,江苏北部地区面粉加工企业普通白小麦收购价为2340~2420元/吨;安徽三等混合小麦收购均价2284.4元/吨,出库均价2325元/吨;河南新乡地区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小麦收购价2520元/吨;山东德州禹城地区大型面粉企业二等新麦收购价2540元/吨;河北衡水深州地区大型面粉企业硬质白麦收购价2580元/吨。
南方销区方面,江苏新产普通红小麦厦门地区到港价2510元/吨,江苏新产普通白小麦广州地区到港价2460元/吨。
需求拉动效应明显减弱
新麦收购价格明显上涨,使得面粉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压力增加,经营难度加大,面粉加工企业谨慎观望心态增强。与此同时,主产区新麦市场收购价格高位运行,使其较玉米的成本优势短期内难以显现,饲用小麦消费需求量较上年明显下降。
目前,国内面粉消费市场仍处于需求淡季,面粉销售情况不佳,再加上行业产能过剩,面粉市场行情整体承压趋弱,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处于低位,利润有所下降。
小麦淀粉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截至7月中旬,国内特一粉与三等白小麦均价价差已由上月同期的790~800元/吨,缩窄至720~730元/吨。由于产销区新麦市场价格普遍高于玉米市场价格,使得小麦替代玉米作为能量饲料的价格优势丧失。北方鲅鱼圈港口优质玉米平舱价2400~2420元/吨,南方广东港口优质玉米主流成交价2490~2510元/吨。国内三等白小麦与二等黄玉米均价比价在1.04~1.05,上年同期为0.89~0.90。制粉需求处于淡季,加之饲用消费需求明显下降,使得麦价上涨的拉动力明显减弱。
进口力度加大压制麦价
主产区新麦收购价格的高位运行,使得供给端也发生微妙变化。
一方面,国内加大了国际小麦的进口力度。近日贸易商称,我国进口商正在洽谈50万吨澳大利亚标准小麦和澳大利亚硬小麦采购事宜,船期定在明年1~3月;6月底7月初,国内已经购进30万吨澳大利亚新麦。国际小麦供需格局宽松使得其价格弱势运行,进口小麦性比价优势凸显,国内也抓住国际麦价低位的机会大量采购美麦、澳麦以及加拿大小麦。相关机构纷纷大幅上调中国今年的进口小麦数量: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今年我国小麦进口量为500万吨,比上年增长73%;美国农业部7月小麦供需报告将中国2013/2014年度小麦进口量上调500万吨,至850万吨。
另一方面,价格高企促使今年主产区托市收购数量明显少于上年,大量粮源滞留在流通市场。受主产区新麦收购价格高位运行以及市场主体采购难度较大等因素影响,国家临储小麦的成本优势渐显,其成交情况近期有所改观。
自7月初以来,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市场有所回暖,成交“量价”有所好转,尤其是安徽粮食批发市场及其联网市场,7月17日其临储小麦成交量49.9287万吨,创下自4月中旬以来新高。
后市上涨空间关注供需博弈
近期主产区新麦收购进度放缓,麦价整体趋稳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主体的心理预期有所松动,麦价上行动力减弱,新麦收购价格在经历开秤至今1个多月的迅猛上涨,出现趋稳甚至回落也是市场主体理性的表现,市场也需要时间来消化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
在当前“麦强粉弱”的格局下,面粉加工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其高价收购小麦的意愿有所降低,观望情绪有所增强。生产成本以及市场主体对2014年产小麦托市收购价格上提空间的心理预期对麦价底部形成坚实支撑,短期内因需求难以改观,主产区新麦收购价整体将以平稳为主,局部地区或有所涨跌;中长期来看,其上涨空间仍需关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博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