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讯 □本报记者解鸿震 实习生赵静文
再过一个月,才迎来吃小龙虾的旺季。而这段时间,鄂州市万亩湖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国清,已经忙得团团转。截至目前,仅该专业合作社一家,就接到河南、湖南及省内武汉、天门等地客户订单超过10万公斤。
鄂州的探索不经意间补齐了我省小龙虾种苗的短板。
鄂州打出“万亩湖”虾苗牌子
很多爱吃小龙虾的人发现,近年来,一些虾子个头变小。据了解,这与“放任”小龙虾近亲繁殖,不无关系。
在余国清看来,要保证成虾的高品质,就不能忽视种苗的培育。
余国清本来是水稻种植大户。2005年,他到潜江学习稻虾混养技术。2011年,余国清将20家养殖户联合起来成立万亩湖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邀请省水产专家提供技术保障,推行“一季稻三批虾,经营主体不分家”养殖模式,即在种植一季中稻的同时,可出产虾苗、成虾、亲虾三类虾。
据鄂州市科技局介绍,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虾和稻构成生态关系。虾苗在自然生长的同时,不仅对水稻没有副作用,还可吃掉稻飞虱,使水稻产量每亩提高50—75公斤。同时,水稻又给虾苗提供阴凉,使虾苗在适宜的水温和环境下成长。“万亩湖的牌子打出去了,我们的虾苗成活率高,色泽光亮,活动力强,外地客户都来抢购。”余国清说。
据鄂州市政府统计,自2007年合作社开展稻虾综合种养示范以来,养殖户年平均收入增幅在10%—15%左右,是单纯粮食种植收入的两倍以上。
小龙虾产业虾苗瓶颈有望解决
有食客反映,今年的虾子比去年上市早,个头也大。
昨日,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马达文揭开谜底,这得益于虾苗品质的提高,在亲本虾选择上更严格,增加交配距离,比如让鄂州的公虾和鄱阳湖的母虾交配,虾苗品质就更好。虾苗好了,养殖技术提高,虾子就长得快,上市也早。
我省小龙虾产业要进一步发展,虾苗一度是一大瓶颈。马达文表示,鄂州市万亩湖小龙虾生态繁育模式,去年11月被列为农业部主推项目。今年,湖北将在全省大力推广这种成本低、效益好的模式,让养殖户在家门口解决虾苗问题。
这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小龙虾产业的发展瓶颈。